在數位廣告中,我們常常會聽到這個標題、文案,或是這個設計需要經過A/B測試一下,才知道要選擇哪一個。但究竟,我們是如何使用A/B測試來優化廣告的?
什麼是A/B測試?
A/B測試最簡單的解釋是把不同版本的產品,隨機分配給你給你的受眾,根據結果決定要繼續往A版本還是B版本發展。
數位產品的世界,A/B測試幾乎無所不在。從目標市場、產品研發過程、流程設計和廣告設計,都會使用A/B測試的技巧來決定發展方向。
A/B測試與廣告點擊率
廣告中的A/B測試,第一個判別指標是點擊率CTR,點擊率代表著多少人點擊你的廣告。(注意:這裡說“第一個”判別指標,不是“唯一”指標)
不過,通常在業界在討論廣告投放成效時,不會只討論點擊率這麼籠統的指標,因為點擊率還分為全部點擊率、不重複全部點擊率、連結點擊率、不重複連結點擊率、連外點擊率、不重複連外點擊率。
連外點擊率VS不重複連外點擊率
以電商廣告而言,「連外點擊率(Outbound CTR) 」與「不重複連外點擊率(Unique Outbound CTR) 」是最能瞭解受眾看到廣告後,有無前往電商網站的重要參考。
「連外點擊率(Outbound CTR) 」表示有多少人真的因為廣告而進到你的電商網站。我們在進行A/B測試時,也會看到底哪一則廣告&文案的連外點擊率表現最好。(有圖片)
A/B測試與多變量測試
在實務的廣告投放操作中,我們往往執行的是多變量測試 (Multivariate testing) ,因為通常會有3個以上的不同元素進行測試。只不過,大家還是習慣以A/B測試來稱呼。
文案不同、廣告圖片、標題也不一樣
舉個例子來說,在美國火紅的智慧垃圾桶,他的其中一組目標族群可能是喜歡未來感產品的設計師、另一組目標族群可能是對IoT智慧家電非常熱忱的科技宅宅、再另一組可能是一天洗手好幾次的潔癖魔人,或是新手爸媽想用來當丟尿布的垃圾桶節省時間。
上述提到的四種類型的受眾,都有可能對可以自動打包換代的智慧垃圾桶有興趣,都屬於你的潛在客戶,但在真的轉單前,誰才是你的最重要客群?
不同的目標受眾、身上有不同的標籤
大致確定了哪幾類目標族群,我們會根據不同特性,描繪出目標受眾的人物誌(Persona),並在投放Facebook廣告時,以興趣、行為、職業等來做分類,圈出一組又一組不同的目標族群。
以我本人為例,我身上會有行銷工作者的標籤、寵物飼主的標籤、及喜歡看Netflix的標籤,而這些喜好Facebook大致上都知道。
為什麼Facebook會知道我的這些偏好?
因為我在一堆行銷相關的社團討論與留言、瀏覽或購買寵物商品網站的商品,還有Netflix有了什麼熱門劇,我還會去那篇貼文按讚。這些舉動,Facbook都會默默在你身上貼上標籤。在Facbook上越是活躍的用戶,這些標籤的內容就會越精準。
廣告中的A/B測試建議:先測受眾、再測素材
上述提到的智慧垃圾桶商品,他的目標族群有如果是「喜歡未來感產品的設計師」,我們就用當代設計雜誌作為興趣標籤,圈出一組受眾。
「對IoT智慧家電非常熱忱的科技宅宅」,興趣標籤可能就和藍牙通訊協定、群眾募資平台有關。「新手父母」當然就會以嬰兒車、尿布、幼兒照護有興趣的人,圈出這組受眾。
取決於你的廣告市場和預算,有時候可能會切出十個以上的目標族群,廣告的好處就是可以快速地用小額預算 A/B測試,找到轉換成效最好的那組人馬。
接著,你再針對點擊率或轉換成效較好的幾個目標受眾,根據受眾的特性製作相對應的素材與文案,繼續A/B測試哪一組廣告素材表現較好,進而持續優化廣告成效。
結論
先用標籤測試誰是你的受眾,才能知道之後的優劣是因為受眾不對、還是素材不對。讓你心無罣礙確定誰才是對的人,並製作素材來測試與優化轉換與ROAS(Return on AD Spending,廣告投資報酬率)。
*本文刊登在INSIDE 合作專欄【Farry 跨國行銷洞察 】廣告中的A/B測試:先測受眾、還是先測廣告素材?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