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和同樣也是自由工作者的品牌設計師吃飯,聊著聊著,我們談到了經營個人品牌的自身恐懼,更貼切地說,應該是「發文的恐懼」。
你有發文的恐懼嗎?我有,而且超嚴重
我為了訓練自己輸出的能力、今年開始積極寫文章,內容和我的職涯範圍習習相關,介紹自己的職涯、專業領域和個人成長。寫文章當然希望有讀者閱讀,於是我開始分享到不同的社團。發文前,我會根據查看版規、根據社團的主題、分享相對應的內容。
但,其實每次我在發文前,都擔心的要死。我夠有資格嗎?會有人想看嗎?會有人覺得有趣嗎?被罵怎麼辦?我的想法錯了怎麼辦?社團的人覺得我很煩怎麼辦?內心劇場無限輪迴。
為什麼會發文恐懼或是發文焦慮?因為覺得自己不夠資格
追根究底的原因,就是因為我們心中常常抱持著「要夠好才能oooo」,「要夠有資格才能對ooo進行評論或分享觀點」。
我這一兩年追蹤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粉絲專頁,叫做外國倫看台灣。版主是台灣人,但在6歲的兒童時期就舉家搬到美國,一直在美國求學、生活還有工作,成年後才搬回台灣居住。
他有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《你有資格嗎?》,讓我看見西方思維和亞洲思維的巨大鴻溝。以下是他的文章節錄
其實用學歷評論一個人,背後的思維是一種「資格論」。會有這種思維,是因為制度和文化造成的。
我在美國唸高中的時候,同學主動問我要不要加入網球校隊,我說我沒有打過網球,同學說:”No problem, coach will teach you.”(沒問題,教練會教你打網球。)然後我就加入了網球校隊。
我在大學的時候,老師問我們班上有誰想去 NASA 實習,JPL 部門有一個名額,同學還在猶豫的時候,我第一個舉手,老師說:”Ok, you got it.”(好,就是你了。)結果有些台灣網友不相信,就酸言酸語的留言:「不會打網球就可以進網球校隊?」「原來進 NASA 就像訂 Pizza, 舉個手就可以進去了。」我一開始不明白,後來我才知道,這樣的事情在台灣是不可能發生的。因為台灣的學校通常只會把機會留給最厲害的學生。
在台灣,只有全校裡面最頂尖的學生才能加入校隊,在美國,有時候是校隊缺人,找不到足夠的人加入校隊,美國的學校通常學生人數比較少,而且校隊很多,有籃球隊,足球隊,橄欖球隊,羽毛球隊,網球隊….就算你沒有超凡的能力,也有機會加入校隊。美國的環境比較偏向「人人有機會」。
文章節錄至《你有資格嗎?》
什麼角色才需要先有資格?什麼角色其實不需要先有資格?
仔細想想,除了醫生、律師、會計師、教育者,或者更多類型的專業,確實都需要先取得某種資格才能開始工作。但是,更多的角色或行動,只要願意,就能開始,唯一的阻止你的是自己內心的恐懼:例如發文、分享觀點、分享見解、去投履歷、上台演講、開創公司。
只要你願意嘗試,世界就可能把機會留給你。
當然,願意嘗試不表示就不會失敗、或者一定要被接納。我有資格做某件事,別人也有資格對我進行評價、認同我、否定我。至於我要不要接受別人的評價、認同和否定,或者我要不要讓這些評價影響我自己,這是我的功課。
和有沒有資格做這件事,已經沒有太多的關聯了。
當你夠好、具備某種資格,就不再恐懼了嗎?
「因為我覺得我要夠好,才能發文」設計師那天的回應是這樣。
即便當下我不認同,我還是很難第一時間找出其他觀點,來反駁或扭轉這個觀念,因為我也曾經深陷其中,「我要oooxx,才能ooxx」。
因為我們就是在這樣的價值觀之下長大,即便成年後學到了更好的觀點,這種恐懼還是緊緊的捆綁著自己。
如何克服自誇恐懼?先承認恐懼是真實的
在《Brag Better 你要懂得自己誇》這本書中,有一個章節叫面對你的自誇恐懼,裡面探討了很多關於「不夠好」的恐懼。也就是就是資格論,「要有ooo資格才能夠xxx」。
推薦文章:《Brag Better 你要懂得自己誇》心得:冒牌者症候群患者必看,每個人都應該更有策略的自我推銷、爭取資源
在看《Brag Better 你要懂得自己誇》這本書之前,我以為類似的恐懼只會存在像我一樣的普通人心中,但看完書後我才明白,無地位多崇高、或多有聲量,這種恐懼都存在每個人心中。
也就是說,即便我們今天取得了任何資格、獲得了進步、獲得了聲量,我們仍然會對自誇、自我宣傳感到恐懼。
對抗自誇恐懼:找到你的夢魘問題、回應、並反覆練習
什麼是夢魘問題?就是那種害我們失眠、讓人害怕的疑問,可能是記者或大眾提出最敏感、最黑暗的問題。對大部分的人來說,內心深處的恐懼是:擔心自己能力不足或不夠資格。
只要準備好答案,他就會消失。夢魘問題就是這麼回事,他並不真實,卻讓人覺得非常真實。
《Brag Better 你要懂得自己誇》
對於發文恐懼,我自己的夢魘問題是:「比你更優秀、更有經驗的行銷大神太多了,你幹嘛來專家面前班門弄斧?」
回應夢魘問題
比我更優秀、更有經驗的專家和大神真的很多,我很幸運在成長的路上,都有這些大神的分享可以讓我持續的進步。我心中很多敬佩的創業家和大神都鼓勵我們,把自己的經驗記錄下來並分享,因為這可以同時幫助他人和自己成長。這是很棒的建議,所以我也持續這麼做,並對這件事感到自豪。
我在新創領域有超過七年的行銷經驗,及超過1300萬台幣的實戰成績,我當過主部門主管、帶領過成員完成各種專案交付,也實際去過海外參戰。我相信這些經驗或觀點,可以給同樣在這條路上的人,一些幫助。
結論:
我們是自己最殘酷的評論者,要讓你腦袋裡的那個聲音閉嘴,通常比較網路上的抨擊者閉嘴更難。叫你心中的怪物滾蛋,其實比什麼都難。今天就寫下你的夢魘問題,反駁他、並反覆練習!
推薦文章:
在家工作很難專心?找到屬於自己的儀式感。我親身實踐的三大高效工作儀式感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