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看見自己說的話》這本書在說什麼
這是一本充滿蘇格拉底哲學思考的對話練習書工具書及哲學書。書名為什麼叫做「看見」自己說的話,而不是「聽見」自己說的話?因為透過哲學、思考與對話,我們會“看見”自己和自己的關係,及自己和世界的關係。
書中介紹了九個工具,同時也是作者在對話力思考工作坊訓練學員的內容,讓沒參加工作坊的讀者,也能透過對話練習,打開一扇通往邏輯的窗戶,窺探思考對話的世界,體驗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哲學。
為什麼我推薦《看見自己說的話》
作者用許多沒有標準答案的「對話思考」,帶著讀者走上哲學思辨的旅程,深入淺出同時又精彩絕倫。
例如:壓力大的時候你吃什麼?如果要招待客人,你會準備什麼菜餚?什麼樣的人生才值得追求?假設成了死刑犯,最後一餐你會選擇吃什麼?還有最經典的電車問題。這些問題在《看見自己說的話》一一被提出。
你的回答,反映出了自身的價值觀與信念。到頭來,你會發現,原來自己跟自己想的不太一樣。
一場優質的對話可以觸動靈魂,也能觸動我們的內在火花,透過對話,你會更認識自己。
對話是什麼?兩者之間的穿越
對話這個詞,源於希臘文「DIALOGS」,意思是「兩者之間的穿越」,也就是兩個主體之間的平等交流。
因此,對話應是充滿人文的,沒有人文情懷就沒有對話。
蘇格拉底的對話:平等互助的人文情懷
蘇格拉底以「問答式」引出一連串的問題和衝突,進而帶出深深的自我覺察。有了自我覺察,使我們看見自己的盲區、錯誤和偏見。進而在看見自己的對話中,接納自己、覺醒和成長。
追求效率,讓對話不再平等
19世紀以來的工業革命,讓人開始追求「效率」,蘇格拉底這種必須有平等互助的人文情懷的對話,就被上級對下級、老師對學生、家長對子女,這種控制型的對話場面取代了。
對話,變成權力大者單方面的告知、命令、灌輸,或者說服,站在權力地位低的人,只是在必要時做出簡單的回應,對話因此失去了應有的人文深度和涵養。
對話前需要先傾聽:你在說還是在聽?
我們時常在聽到自己不喜歡的話語時,急著辯解,雖然辯解本身沒有錯,但是當人在說話的時候,就停止聆聽。
我們應該問自己:我現在應該先聽再說,還是拒絕聽就先說。
很多人以為傾聽就表是默認,這就是我們急著辯解的原因。如果我們知道傾聽,只是確認自己理解對方真正的觀點,而不是還沒聽清楚就頭腦一聲轟然:「又來了!」如果需要的話,不妨耐心等待對方收完之後,用一兩句話歸納對方的內容,跟對方確認「我跟你確認一下,我聽到你說的重點是… …」
從韓國的婚前諮商中學習用傾聽降低衝突
當我們知道自己說話的時候,對方正在聽,我們就不會隨意的評論。韓國教會有一種婚前諮商,教導即將進入婚姻的新人,吵架沒關係,但是,在吵架的時候要遵守一個規定:
先重複一次對方罵你的話,跟對方確認然後再罵對方。這麼做有三個好處:
- 透過重複,減緩憤怒的情緒
- 聽進對方對自己的指控
- 使對方不得不聽見他脫口而出的話語
對方知道他在說傷人的話語,你不但正在請聽,而且這些話語過幾秒鐘還要重新回到他自己的耳朵,品嚐這些字句的苦澀滋味,為這些話不是選擇,或許就不會輕易說出口。
傾聽的人不是弱者,只要你知道如何使用方法確認你所聽到的語言,傾聽的人,其實才是點石成金、主導對話的強者。
跳脫自我中心,學會用別人的角度看世界
為什麼你要打蒼蠅的時候,他總是能在你出手的時候就立刻飛走?是直覺嗎。依靠直覺做出的回應,總是適當的嗎?
其實,蒼蠅能夠迅速反應不是因為直覺,而是因為有著人類沒有的「複眼」。複眼是一種由不定數量的小眼睛,組成的視覺器官,可以為昆蟲、節肢動物提供更廣闊的世界。
蒼蠅的視角vs人類的視角
人類的眼睛每一秒能分辨24幅圖畫,而昆蟲的複眼則可高達每秒240幅畫左右,也就是說,我們人類的每一秒動作,都被昆蟲拆解成240個慢動作,所以昆蟲對事物的變化,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。
用昆蟲的視角回應世界
學習當一個昆蟲學家,就是跟昆蟲學習,並把自己當作昆蟲來研究,在注視世界的過程中,世界的問題就變得很容易回應了。
找到自己的聲音、看見自己的對話
很多時候,我們的聲音不是「我們自己的聲音」。每當我們做出一個決定,有了一個明確的想法,這些決定我言行的想法、觀念,是來自我自己的內心,還是來自別人的聲音呢?
例如說,你在進行一個困難的抉擇,內心有個聲音告訴你:「要忍耐,不要那麼自私」這句話是誰的聲音呢?
當你按下內心的暫停鍵,好好思索一番,才發現這不就是長久以來父母告訴你、你最討厭的那句話嗎?這是你父母的聲音,不是你自己內心的聲音。
成人往往沒有自己的聲音,三個步驟找回自己的聲音
成長,自己的聲音也會逐漸消失,《看見自己說的話》告訴我們,當我們還是孩子時,小孩的聲音是很強的,但隨著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地變弱。取而代之的,可能是父母、老師、學校、教會的聲音。
怎麼找到自己的聲音?直接往內看,這是誰的聲音?一直以來,人們總告訴你說:聽年長者的話,聽牧師、聽老師的話,從來沒有人告訴你,聽自己的話。
三個步驟幫你找回自己的聲音:1.分辨是誰在說話、2.列出具體的好處與壞處、3.從模仿別人中找到自己的聲音
1.分辨是誰在說話
「要忍耐,不要那麼自私」這句話是誰的聲音呢?如果你發現,這是其實父母的聲音,並不是你自己內心的聲音,你就已經完成了第一步。
有的時候,你可能不一定有辦法確切的找辨認這是「誰」的聲音, 但你很明確的知道這不是你自己內心的聲音。《看見自己說的話》提到:「只要充分的自我覺察,知道那不是你自己的聲音,而是其他人的聲音,這樣就夠了!」
找到了聲音的來源,不需要追根究底的查明到底是誰,更不需要憤怒或埋怨或記恨。畢竟通往地獄的道路,往往是由善意的石頭鋪成的,那些人很可能有善良的意圖,但是善良意圖不能讓荒謬的事情變得合理。
分辨出是誰在說話,明白了這不是自己內心的聲音,我們便能行成出新的決定、新的行動。
2.列出具體的好處與壞處
「要忍耐,不要那麼自私」你在這裡已經分辨出他人與自己的聲音了
一旦分辨出別人的聲音以後,在紙的中間劃一條線,右半邊寫下別人的聲音,左半邊寫下自己的聲音。當你在自己的聲音那欄中寫下:「不需要忍耐,放棄也可以」時,其實已經提供了具體的行動方法,只是可能還沒有立刻看見而已。
具體的方法,就是去認識忍耐和放棄各自的好處與壞處。
放棄可能有好處嗎?算是微不足道的好處也是好處啊!例如說:比較不會累所以心情會變好、比較省力、比較省時間。如果有人告訴你有一個行動,可以讓「你省時、省力、心情還會變好」,你覺得這個行動值得採取嗎?
看到這裡,我彷彿看到了以前的自己。在我成長的過程中,我的內心常常有來自於他人的聲音,透過這本書我才清楚的發現,這些長期佔據我大腦的聲音根本不是屬於我的。我走了一段很長很長的路,度過了好幾年自我懷疑的時光, 自律神經失調、廣泛性焦慮、失眠,靠精神科藥物和長達兩年多的心理諮商,才又慢慢好轉、內心強大起來。
我想根據我自己的實際旅程,分享正在閱讀本文的你:「死拼硬撐帶來的後果,絕對會比思考後的放棄來得糟糕」。 該放棄的時候就應該立刻停手,就像股票投資一樣, 除了學習如何進場, 更難的是如何止損和退場。 大學時我聽過一個登山社的講座,至今人印象深刻, 登山社社長分享了這麼一句話:「 老手登山者和菜鳥登山者最大的差別在於,老手知道該何時下山。」
除了《看見自己說的話》書內提到的放棄的好處,我還能洋洋灑灑的列出一堆放棄的優點,最大的好處是不要浪費意志力。
我是個非常著迷「效率」的人, 效率來自於做事專注,專注的背後和意志力緊密相連。當你違反自己意願、強迫自己堅持某事,不但無法保持專注與發揮效率,而且還會快速消耗大量的意志力。
人的意志力和電玩裡的HP一樣,是有個上限的,血量消耗得越快、就越難撐到打大BOSS魔王。在現實的生活中,因為忍耐某事而消耗了大量的意志力,缺發意志力反而更難往長遠的目標邁進。因此,為了長遠的大目標、為了抵達最終的大boss關卡,你必須要知道哪些事、哪些時候該放棄。
3.從模仿別人中找到自己的聲音
找到自己的聲音的最後一步,是模仿。《看見自己說的話》告訴我們,在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之前,模仿是一個必經過程。就像我們在學唱一首新的歌的時候,會模仿原唱者的唱腔和表達方式,這個模仿實際上是在探索自己聲音的未知領域。
像上述的問題“放棄可能有好處嗎”,當你真的想不到放棄的好處是什麼,你可以模仿《看見自己說的話》的作者觀點,也可以模仿沈迷效率的我的觀點。再不然,幾年前還有一部日劇叫「逃跑雖然可恥但是有用」,你也可以模仿這個戲劇創作者觀點,先從模仿開始,再發展出屬於自己真正的聲音。
結論
每一次和不同的人對話,都是對方的靈魂窗口,像我們打開的短暫時刻。無論這個對話的主題多麼的微不足道,也都會顯現出整個靈魂的樣貌。
每次對話都是一次思考,如何練習讓自己成為一個更有深度、更了解自己的對話者,我們都可以從自己說的話開始改變。
博客來書籍連結《看見自己說的話》
如果你想購買這本書,可以透過我的博客來推薦連結前往購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