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全世界都在歌頌矽谷創新的文化的時候,你有想過高密度科技重鎮的的背後,除了看似沒有天花板的高薪,還有什麼嗎?
《異類矽谷》這本書在說什麼
有些東西我們想像得到,例如競爭、壓力、高房價;但還有一些,如果不是在當地工作與生活的人,是完全無法知曉的:高達6小時的極限通勤族、斷電缺水、年年燒不盡的野火、 一封簡訊就要準備逃命撤離,還有跑進市中心逛大街、攻擊幼童的美洲獅,全都是發生這個科技密度最高的城市。
在矽谷深耕30年的工程師的本書作者「鱸魚」,透過他細膩的文字觀察,給讀者矽谷直送的第一手報導。
為什麼《異類矽谷》這本書值得你閱讀
如果你曾經嚮所謂的矽谷創新文化,或時常閱讀類似的新聞報導,述說著哪一家科技巨頭推出了新產品、給員工新福利,這些都是真的!但還有一些不常被分享或報導的內容,也是真的。
在看這本書時,我有點驚呼作者說故事的能力和觀察力,霎時以為,在矽谷當工程師,連文筆都必須比別人好上一個層次!再次翻閱作者背景,才意識到鱸魚的大學背景為英美文學、曾經從事經典名著翻譯,在這本《異類矽谷》的故事裡,字裡行間充滿著深刻的人文涵養。
矽谷是文化不是地名
「完全不在乎別人怎麼想的工程師文化」是矽谷的核心。
在亞洲文化長大的我們,我們對繁文縟節、禮教排場習以為常,即便不喜歡,淺意識也深受這種文化「荼毒」。
無論你同不同意,我們不自覺的會用對方的外在,車子、手錶、穿著、配件及任何可以顯示身分都東西,來彰顯和評斷一個人的成功;因為我們通常很在乎別人的看法。
「矽谷人從不羨慕別人開什麼車,就好像沒有人會羨慕別人穿什麼襪子一樣,講究的人根本不買車,沒車最酷最環保,工程師沒人抽煙,因為抽煙太遜了,晚上來點大麻就是矽谷工程師式的時尚。」
矽谷之所以能擁有大量的創新科技,和這個「完全不在乎別人怎麼想的工程師文化」密不可分。
矽谷不停的製造科技、同時也製造新的文化
“世人都看到矽谷的科技,卻很少有人看到矽谷的文化。這個文化讓人學會謙卑,只有身處多元的矽谷共和國才會讓人意識到,這個世界原來這麼富有多樣性。不挑食的人最健康,從多樣中成長出來的才茁壯。「多樣」是資產,不是負擔,這是我在矽谷學會最重要的一個觀念。” 作者盧魚在《異類矽谷》分享什麼是真正的矽谷。
創新的前提,就是拋棄繁文縟節
「沒有人在乎口音也沒有人講究排場,全公司上下包括CEO都穿牛仔褲。」
在《異類矽谷》提到,把T恤換成襯衫就是矽谷科技人的正式衣服。只有要到國會聽證的場合才會穿上西裝套裝,因為那是上法庭必要的繁文縟節。
全公司上下包括CEO上班都穿牛仔褲,這在我之前的新創公司也是如此,雖然只是個在台北的物聯網新創公司,但矽谷文化的一舉一動,都是科技人的教條,但可惜的是,我們往往只學到了皮毛, 作者在書裡面提到:「打造矽谷最重要的文化是認同差異」,在認同差異這件事上,我們還有很長、很長、很長一段路要走。
而關於作者提到:「矽谷沒有人在乎口音」,這件事我也有點感觸。
也許是崇洋心態、也許是自卑因素,台灣人往往是自己最強調英文口音的人。一直以來,我都很煩惱我的英文口音,我常常在英文課中表示我想修正我的口音。
我的亞裔加拿大籍英文老師Roman每次聽到我這麼說的時候,總是會有點不認同的告訴我:
”Farry, I can tell that you have a foreign accent. But whenever speaking with you, I’ve never misunderstood what you’re saying and that’s what matters.” (Farry, 我確實聽得你有著外國人的口音,但和你對話時,我從來不會無法理解你想表達的內容,也能夠順利的對話和討論各種主題,這樣就夠了。)
他認為英文本來就不是我的母語,花時間修正口音講的和英文母語人士一樣,是沒必要的。除非我是演員,修正口音才是我的必備專業。例如:英國演員要演美國的農村婦女、美國演員要演英國特務,訓練和修正口音才有必要性。
高報酬與高淘汰的矽谷,看不見的金手銬
矽谷無所不包容是指文化,沒有人有興趣包容你的市場價值,跟不上的就淘汰。矽谷文化大方犒賞、也大膽淘汰。
矽谷人不是人生勝利組
矽谷每一個被認定為人生勝利組的人,也許都經歷過一下順利三階段:拿到高薪工作,拿到綠卡,買下人生第一棟房子。
如果是童話故事,一切美好就是結束,大家從此過著快樂的日子。大部分辛苦故事很少提到後半段,大家都在故事最高潮就急著拔掉插頭,但矽谷每一個成功都只是下一個挑戰的開始。
世人的目光卻具談生,不談死,都想強迫故事圓滿結束,所以才出現的人生勝利組這個美麗名詞。
矽谷的金手銬
在我很喜歡的一個部落客「矽谷資深女工程師」也提過類似的現象,一對工程師夫妻,年薪相加總共 80 幾萬美元 (約 2,400 萬台幣),無子女也無貸款,卻因工作壓力過大,兩人經常吵架,並感覺工作像是沒完沒了的「老鼠賽跑」一樣。他們想要逃離矽谷,但是他們總覺得輕易拋下如此優渥的薪資是不對的,就這樣繼續行屍走肉般的在矽谷隨波逐流。
在矽谷,專門形容這件事為:Golden Handcuffs(黃金手銬)。
你的靈魂被高薪的黃金手銬給禁錮了,你想掙脫它,卻動彈不得,從而產生一種令人窒息的無力甚或是絕望之感。因為跟其他的所有工作相比,薪資豐厚太多,放棄的機會成本也太大。千萬台幣的金手銬:矽谷工程師永無止盡的「老鼠賽跑」,何時能停下?
矽谷成功不在科技,而在接納與包容
鱸魚在《異類矽谷》最終章悠悠地提到,他的國中好友很有料,但不愛念書又有自己的想法,在台灣讀書時被叮得滿頭包;後來到了矽谷,一切從新來過,但他的料也被矽谷發現,一路在知名科技公司中做到高階主管。
IBM、微軟、推特、Google,這四間科技巨擘你覺得有什麼關聯性?
他們的CEO都出生於印度,都是在印度本地長大求學,大學後才到美國。從學生簽、工作簽到綠卡,成為公民一路爬上來。假設在台灣,他們就是那種會有口音、所謂的外來移工。一開始這些人來到矽谷,都是「矽漂族」,如今矽谷的外來族,薪資已經超越美國人。
「 世界上哪些國家能接受外來移工比本地人而富有,讓他們做老闆?外來移工對我們的定義,是不是必須比我們低一等,做我們不願做的事?」鱸魚在書的結尾拋出了一個這樣發人省思的問句,「 哪一個國家敢讓市值千億美元的企業,有一半一級主管是外國人?」
「誰敢讓講話帶著口音的外來移民,接掌台積電等級的企業?」我有時認為自己算個open-minded人了,看到這個問句時,我頓了一下;原來,我離真正的「接納與包容」,還有很大的落差要補足。
台灣看不見的矽谷生態:野生動物、人類大便、不信鬼才有的鬼商機
如果矽谷科技人的生活已經很與眾不同了,看完《異類矽谷》其他章節,更會對無奇不有的矽谷現象感到吃驚。
美洲獅、郊狼和餓到來你家庭院吃草的鹿
因為疫情和氣候變遷, 加上嚴重乾旱,矽谷年年都有野火問題,野火下的濃煙空氣,無論富貴貧賤都要一起吸收,甚至蔓延到維些人類住宅區時,一通簡訊你就要打包逃離,但打包什麼、逃去哪、離開多久、還會回來嗎?諸如此類的問號已經不是電影上的台詞,而會出現在矽谷人的生活裡。
乾旱帶來了不少的自然災害,也讓許多湖泊乾枯,小型野生動物為了追求水源,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。食物走進了社區,美洲獅及郊狼這類的掠食者,自然而然的也越往人類的底盤靠近。
你能想像台北東區出現一隻美洲獅嗎? 拜疫情和封城所賜,舊金山金融區出現美洲獅,還在市區閒晃了整整三天。除了美洲獅還有郊狼。
「小頭銳面欺善怕惡,落單時低三下四委曲求全,人多勢眾時呲牙咧嘴,和街頭混混會沒兩樣」 ,雖然沒親眼看過郊狼,卻能透過鱸魚的描述帶入幾分想像。
隨著不下雨的日子增加,乾旱太久還會有鹿來你家前院的嫩草,在矽谷生活,《異類矽谷》裡充滿了很多台灣想像不到的野性生活,全都是科技大城不為人知的一面。
最美麗也最骯髒的城市,舊金山市區的人類大便
舊金山鬧街的人行道,有些糞便不是來自貓狗、是來自人類。 舊金山市政府特別成立了一隻糞便快打部隊,他們的主要工作,就是在市區的大街小巷尋找人類糞便,再用高壓水柱清洗,這個工作的官方頭銜叫「poo patrol」(巡糞員)。
無論是聯合廣場、梅西百貨、市場大道、纜車起點站、市政大廳,這些都是人類排泄物的淪陷區, 舊金山的遊民總數高達一萬人,其中80%在市中心鬧區, 遊民每天製造的排泄物也成了無人敢面對的挑戰。因為舊金山的瘋狂房價,讓年收入在117,000美金元以下在這裡就是低收入戶,租不起房子,即便有工作也成了居無定所的遊民。
我讀到這裡不禁回想去記憶中的舊金山,宜人的氣候和截然不同的建築特色,而原來美麗的背後,竟然藏著這麼多難以啟齒的代價。
在不信鬼的矽谷,鬧鬼是宣傳商機的好題材
西方文化大多不怕鬼, 在舊金山有家鬧鬼的小酒吧,因為著名旅遊頻道把故事搬上了電視,製作了一集《美國最恐怖的地方》而爆紅,餐館為了開發更多商機,還請人在酒吧廁所內,安置了一些裝神弄鬼的小機關來吸引多客人。
如果發生在台灣,大概不會有任何一家鬧鬼的餐館會自行加碼讓鬼鬧得更兇。美國人把鬼當搖錢樹,靠鬼網紅大發利市,也大概也只有矽谷的鬼可以做到。
結論
《異類矽谷》用犀利的文字和深度的觀察,寫著連矽谷人都不為人知的矽谷事;真實、荒謬、幽默,有時字裡行間還嗅得到一點淡淡的的嘲諷。
無論是否待過矽谷,在看過這本書,不禁讓人重新思考,什麼才是矽谷文化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