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推薦一人創富這本書?
這本書我前前後後總共看了四次,第一次在書局閑逛的時候就看了六成的內容,第二次在書局看到的時候決定購買,買回家立馬看完;第三次是在我去上了《個人品牌大帝國》實體課之前,又再看了一次。一直到這週,我的日更挑戰卡關第二十幾天,又再看了一次。
相關文章:「個人品牌大帝國」課後心得:用個人品牌賺到百萬、甚至千萬年收的專業知識工作者,都跑來上的一堂 “個人品牌課實戰課”
每一次閱讀,我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穫。
除了了解作者于為暢的思維,在最近日更卡關的時刻,這更是一本工具書。
平凡人如我,我需要的不是全球前五百強的經理人故事,我需要一個出身背景和我差不多的平凡人,于為暢在「個人品牌獲利」這條路上,經歷過的挑戰和思維。

一人創富這本書在講什麼?
用最精簡的句子解釋,這本書在講「網路」+「個人創業」。
一般人講創業,都是針對新創公司怎麼找資金、怎麼找市場、怎麼找團隊、怎麼獲取客戶名單。如果是強調個人網路事業,也都是在講自媒體、聯盟行銷、團購或廣告分潤。
這個題目這麼多人寫,這本書有什麼不同之處?
我認為是把新創精神融入網路自媒體,包含要怎麼從寫作開始發揮影響力、從個人品牌獲利的可執行內容分享。
而且,待在新創領域工作超過七年,我發現這本書的觀點,和新創公司常提到的行銷流量成長、AARRR架構,都高度吻合。
什麼是AARRR?AARRR 是以「漏斗」的形式,把用戶從開始到成功轉化的行為路徑歸結成幾個關鍵核心步驟 — Acquisition、Activation、Retention、Referral、Revenue。

加上都是作者于為暢第一手的個人經驗,因此讀起來特別的有說服力。市值超過百萬、千萬甚至億萬的行銷模式,我只能理解但無法付諸行動。但這本書,我可以參照裡面的分享,開始付諸行動。
第一個重點:你想選擇什麼樣的人生?work less, make more
明明就是在講網路個人品牌,為什麼會和人生有關係?其實你選擇的工作、去新創公司還是去大公司、花多少錢買什麼東西、花多少時間做什麼事,都和你想要的人生有關。
我覺得作者的概念是一種「贏家全拿」的邏輯,這和《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》想闡述的道理很雷同,實際上,從市場的角度「大者恆大」也是這種道理。
Work less, make more 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但確實有人辦到,因為不簡單,所以更要仔細思考你要什麼人生?
為了實現work less, make more,透過經營個人品牌、知識變現,作者擁有最大的時間自由度、超越上班族的薪水,讓賺錢能力超越花錢能力,就可以一直循環下去。
第二個重點:經營個人品牌並獲利,你該寫什麼內容?應該避免什麼?
找市場、找題目,以個人能實現的內容為出發點,作者列出很多代辦事項,例如開創自己的電子報、收集名單、一對一的聯絡粉絲,都是在沒有資源的狀況下,以個人為單位能進行的事情。
還有「不要把目標鎖定大學生,因為他們沒錢」這句話太深得我心了,其實大學生不一定沒錢,只是如果你傳授的內容是專業知識、產業消息,大學生還沒進社會還沒踩到痛點,如果有三千元可以花,大學生應該會先去夜唱、買手機或吃麻辣鍋,等出社會鼻青臉腫時,才會付費買知識。
我覺得自己算是很投資腦袋的人,一樣愛看書、喜歡聽演講、喜歡參加活動。但在大學時,我要看書的話一定去圖書館借書,演講一定是免費的,參加活動不但免費最好還有附便當省一餐,不太可能花錢買知識。
第三個重點:「好還要更好,學習不能停」的成長思維
最後一點是啟發我日更挑戰30天的關鍵因素,作者分享一個陶藝班的故事:
陶藝課程老師把班上學員分成兩個組別,數量組、品質組。
最後,竟然是由數量組的學生,做出了最好的作品。
因為數量組不怕失敗,做出很爛的作品也沒差,一次比一次進步的狀況下,最後做出了班上最好的作品。
品質組的學生因為一開始就要求品質,所以動手開始做之前,都需要仔細思量。雖然每一次做出來的成品,都有一定的水準,但是因為花太多時間在思考還有擔心失敗,最後的成果,還是比不上數量組的學生,透過不斷嘗試、大量練習,在一堆作品中,產生了品質最好的作品。
數量組的學生,就是所謂的成長思維,透過不斷的優化達到更好的狀態。也和廣告投放的邏輯很像,持續不斷的優化和ab測試,才是持續領先的不二法則。
結語:
如果你喜歡寫作、對新創產業有興趣、從事網路相關的行業,這是一本值得一再閱讀的好書。
如果你對這本書有興趣,可以透過我的博客來連結購買。